在电影院穿成显眼包才是正经事

今年的电影院似乎比往年更加多彩——粉色的复古的、10号的SHOHOKU的、长着蜘蛛的紧身的、红色的背带裤的——仿佛每有新电影上映,都会卷起新一股统一着装的潮流。

紧贴当期电影主题的影院穿搭,俨然已经成为今年迸发的一种潮流大势。


(资料图)

之所以会产生这种“迸发”的既视感,当然有一部分原因是有三个往年不存在了。

但或许也正因这三个往年的曾经存在,在电影院看电影这件事,才愈发成为一种格外需要有仪式感加持的行为。

而穿搭作为影院仪式感中最显眼的一环,自然也就成了最受瞩目的趋势。

只要你不是每回都挑着工作日观影并且只看国产片,你的2023年度观影生涯必不难撞上以下场景——

4月初《超级马力欧兄弟大电影》上映,你在电影院偶遇背带裤,正想使出铁山靠对上暗号,擦擦眼镜一看才发现哥们儿是想转生任天堂。

图源小红书@一条柠檬鲨

4月底《灌篮高手》内地院线首映,在场外等待电影放映时,你误以为走错地方到了球场。

一水的湘北10号球员中出几个红毛,偶有几个山王工高黑衣人,更像是赶来客场支持自己主队的唯粉。

社交平台Trending可见,球衣穿搭俨然成了贯穿4/5月的穿搭趋势。不管男孩女孩,都通过着宽松球衣、染红颜色头发,表达自己的电影潮流主张。

6月属于蜘蛛侠。由《蜘蛛侠:纵横宇宙》开启的视觉盛宴,从多元宇宙蔓延到了三次元。

30多度高温下,见着穿Hoodie的哥们儿和穿长袖连体紧身衣的姐们儿不要太奇怪,问就是看蜘蛛侠看的。

整部动画电影的流行不仅让AJ1的销量再次伟大,甚至还带动了朋克回潮。

几十年不见的铆钉小背心突然就回到了社交媒体热门,就连那个很固执的男人都整了一身泰裤辣套装。

7月,也就是现在,我想大家都很难不被粉色霸占双眼。

看《芭比》要穿得粉一点成了一种Dresscode共识,甚至衍生出“Barbiecore”一词来形容这种穿搭风暴的硬核属性,仿佛把芭比粉武装到牙齿才是对这部电影的基本尊敬。

就连背着兄弟们偷看芭比的直男老哥,也都瞅准了机会把压箱底的粉色T恤穿出街。

直到老哥在影院和兄弟不期而遇,才尴尬地发现4月份穿的湘北球衣都还没洗的彼此,竟然都还残留着那么一丝粉色的心。

不知算不算凑巧,今年的时尚关键词正是“多巴胺”“y2k”和“复古”。几者相加,现在你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粉色毒株的极强传染力度。

放眼社交媒体,影院穿搭趋势已有固定关键词绑定:“跟着XX(电影角色)学穿搭”,“看《XX》这么穿”,“穿XX套装看电影回头率百分之百”……

“看XX电影怎么穿”也成了一个很值得加急的关键问题。毕竟一部电影几年内多半只上映一次,错过成为显眼包的机会便难再寻得良机。

对“看电影穿什么”的讨论热潮,有时甚至让人怀疑大伙都是“为了这点醋才包的饺子”。

说起来有些离题,但着盛装看电影、为了去电影院精心准备穿搭,这难道不是百年前的影迷们才干的事吗?

1916年电影院门前

我的意思是,1910年代在欧美,电影院尚属中产阶级娱乐场所的时代,也有所谓的影院穿搭讲究。

只是当时讲究的是服饰礼仪中的“TPO原则”——需考虑时间(Time)、地点(Place)与场合(Occasion),因此看电影最好穿着得体符合身份。

于是去影院的Dresscode,就是清一色礼帽、礼服全套suit。

但在人人有片看的当下,展现上流品味的影院穿搭公式早就退环境了。

2023大版本的影院穿搭,主打一个紧跟院线排片的时效性和发挥各自想象力的多样性。

图源小红书@长沙照相师傅钱大宝

因此你也可以将其视为一种轻量版的cosplay——人们将观点、喜好通过影视IP符号呈现,以此划分人群、分辨同好。

如此一来,TPO也就有了新的解读,从“去电影院就要这么穿”变成了“看什么电影就可以穿什么衣服”。

于是院办在今年偶尔会产生这种奇特感受:去趟电影院就像去了漫展或环球影城。

而近些年漫展cosplay频频以猎奇、逆天扮相出圈,反倒是以院线电影为主题、以影院为主要场合开展的“日常漫展”,总能让人感受到新的穿搭想象力。

图源小红书@陆左左

理由是影院穿搭不同于漫展Cosplay的热烈和张扬,更多时候呈现出的是克制和暗藏心机,力求达到的是一种懂者自懂的暧昧效果。

据我观察,影院穿搭的第一大要点便是不彻底脱离日常。

湘北球衣?平时也能穿;芭比粉色套装?朋友这就是我的日常;蜘蛛侠帽衫?街头小子从不怕热;马里奥背带裤?已经流行2.5年的时尚单品罢了。

你可以将之理解成一种“穿出去整条街都知道你要去看什么片但也不会让自己在地铁上显得太突兀”的穿搭哲学,主打的就是一个讲究且不失体面。

全套还原角色的真·显眼包仅占少数。在配色上、配饰中呈现对某个角色、某个IP的推崇和偏爱,让影视的、虚拟的融入日常穿搭——这就成了影院穿搭的最普遍追求。

比如挂满《哈利波特》相关元素的背包,在路人看来就是个装饰得有些夸张的包包,但在《哈利波特》粉丝眼中,这简直就是个宝藏。

这种相视一笑的默契感穿搭也在观影人群中互相感染。

于是那些看似显眼的穿搭元素,都被流行主色调稀释,从而在主观上形成了新片上映期间的“新日常”。

究其原因,人们想在观影时入戏,也想随时出戏;不想完全脱离日常,也希望给到足够的仪式感。

如此这般,当电影引发的流行趋势告诉你“可以这么穿”并且给足了解释权,人们开始发现在电影院当起“显眼包”的人呈指数增长,自然也就有越来越多人愿意投身浪潮。

一个非常主观的视角是:

院办在看非首映场的《灌篮高手》时,虽然影院里湘北球衣仅有寥寥,但仍明显感觉到红色的衣服占了大比重;看《芭比》时我没见着真把自己全身装扮成真人芭比的,但粉色的含量显然超过以往。

而当我通过其他人的穿搭配色,发现同一个观影厅里有如此多“同类”时,似乎也获得了一些观影体验上的提升。

粗暴总结本人对观影穿搭的观点便是:我穿,开心;我看别人穿,开心!

新语境下的观影穿搭也并非今年新鲜产物,4年前的《复仇者联盟4》就曾一度将类似的流行现象推向高潮。

依稀记得彼时爆满的首映场上,一大群人胸前都是红色的“MARVEL”,另一波人身上则是各式各样的超级英雄肖像甚至道具。

此时煞风景的说法是:这种由电影引发的穿搭流行现象,可概括为大IP电影(特许经营权电影)的商业营销成功。影业巨鳄的传播套路愈发成熟,他们熟练地将各种观点和情怀加到了简单符号之上,而我们都落入了被精心布置得很酷的消费陷阱中。在流行的浪潮中,羊群效应驱使我们……

如果是2019年的院办写这个选题,此处就应该走上述流程数落一遍消费主义怎么又把老东西卷回来,然后结束输出了。

但今年是2023年,一个并没有想象中稳中向好的2023年。

消费主义就消费主义吧,花点小钱就能取悦自己甚至他人的事情多点总比少点好。

借用马丁·斯科塞斯几年前锐评漫威电影时说的那句话:“这不是电影而是主题公园”,现在的我只希望:每个显眼包都能在电影主题公园玩得开心!现在可以开始筹备奥本海默原子弹套装了!

明日同一时间

我们将发布对“电影院显眼包”的酒蒙子宇宙版解读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