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求助:我家大儿子上初一,学习总感觉不够努力,对自己要求很低,安于现状。我很希望他能更优秀一些,该怎么引导?


(相关资料图)

南京市夏光清德育名师工作室答疑:父母先做一下自我觉察:我们希望孩子再优秀一些,这份渴望是真正为了孩子的幸福,还是为了缓解自身的焦虑?孩子出现这种情况,通常不是因为不想好,而是卡在了某个成长节点上。如,孩子可能不清楚“为什么要努力”,学习只是为了完成父母和老师的任务,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动力;孩子感觉待在原地最省力,觉得“现在这样也还行”,没有遇到非突破不可的理由,就很难主动跳出舒适区;对自己要求低,有时是一种自我保护:“我不努力,失败了就可以说是因为没尽力,而不是能力不行”。另外,初一正是开始寻找自我认同的时候,他可能在心里默默反抗:“为什么非要按照你们的标准来优秀?”父母该怎么办?

重新定义优秀,看见孩子已有的闪光点

在我们要求孩子更优秀之前,需要先看到他现在已经很优秀的地方。父母要停止说:“你为什么不再努力点?”试着说:“我发现你打球很灵活,你对妈妈很关心,真的让我们开心!”让孩子确信,你的爱和欣赏不取决于他的分数。当他感受到被全面接纳时,才更愿意接受你的引导。

帮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目标,而不是完成父母的期望

我们需要看清孩子的住置,陪他找到前行的节奏和勇气,心态放缓,脚步放慢。找个周末,不带说教地和他聊聊:“如果不考虑分数,你觉得自己做什么事的时候特别开心、特别有成就感?”“你特别佩服班上的哪个同学?佩服他什么?”从孩子的回答里,你可能会发现他真正在意的是什么。也许他羡慕篮球打得好的同学,那就可以把提升体育作为第一个小目标。重要的不是目标本身,而是这个目标必须是他“自己想要”的。

创造“跳一跳能够到”的挑战

把“变得更优秀”这个大而空的目标拆解成具体、可执行的小步骤:不要求数学考到前五,而是这周搞懂解方程的三个类型题;不要求成为学霸,而是每天专注学习25分钟,完成后就能自由安排时间。每完成一个小目标,都及时肯定:“看,只要你愿意,你完全能做到!”孩子学得懂的题目多刷刷,不懂的不焦虑,能帮多少帮多少。

让努力被看见,而不仅是结果

当孩子付出努力时,即使结果不理想,也要精准表扬他的付出:“虽然这次没考好,但我看到你考前认真复习了,这个态度比分数更重要。”“这道题虽然做错了,但你用的解题思路很有创意。”这能让孩子明白:努力的过程本身就有价值。

做孩子的榜样而非监工

父母可以和孩子分享:你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如何克服的;你学习新技能,比如健身、烹饪时的坚持和收获。让孩子看到:不断超越自己是件很有趣、很有成就感的事,而不仅仅是“吃苦”。

耐心等待,给孩子成长的时间

青春期的改变往往是进三步退两步。今天有动力,明天可能又懈怠了,这都很正常。当他反复时,不说“我就知道你会这样”,而是说:“没关系,调整一下,我们重新开始。”

也请留意您是否在不自觉中拿两个孩子比较。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老大需要的不是被改造成更优秀的版本,而是被帮助成为最好的自己。我们不能代替它生长,只能提供适宜的土壤:充分的信任、具体的目标和及时的肯定。当我们把焦点从“你要达到我的标准”转移到“我来帮你发现自己的潜力”时,孩子才会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颖

校对 潘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