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磁县华威养殖有限公司董事长、研军家庭农场负责人李研军


(相关资料图)

洪灾过后,我及时补种了30多亩甘蓝,但前两天的降雨,让我的心再次提到了嗓子眼,就怕刚长到10多厘米的菜苗也被淹。

8月28日下午4点多,阳光依然热辣,我约上“老伙计”——磁县讲武城镇农业技术站站长武联江,踏着泥泞的土地再次走进大棚。

老武常年到田间地头搞技术服务,跟很多种植大户都很熟悉。他来到我的生姜大棚,仔细查看后给出建议:眼下正是姜块膨大期,只要管理跟上了,还能挽回不少收成,要抓紧喷施叶面肥,防治病虫害,促进养分回流。按照他开的“药方”,我立即安排工人开始干活。

这些年,我利用规模化生猪养殖优势,将沼气池产生的沼渣、沼液加工成有机肥还田,通过绿色种养,发展循环农业,在增加粮食产量的同时,还能提升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的品质。

去年,我在朝冠村流转土地50多亩,建立生姜种植基地,赶上了好行情,收益不错。今年,经过认真考察,我把生姜基地搬到交通更便利的北白道村,流转土地130亩,建设了64座生姜种植冷棚。考虑到流转的地块北高南低,且东西方向无法排水,汛期来临前,我专门组织工人在基地内挖了三四百米的排水沟。

但7月底的那场强降雨,雨量远超我的预料。当时,我冒着倾盆大雨,紧急调来1台钩机、3台抽水泵,和前来抢险救援的村“两委”干部昼夜守在地里,但受地势低洼影响,雨水从四面八方汇集到种植基地,最终只能无奈放弃排涝。本来再有一个多月就能收获的生姜,大部分被积水泡烂了。

很快,县里派的“田保姆”及时赶到,镇村两级党员干部也帮助我排涝清淤,在大伙帮助下,田里的水渐渐落了下去。虽然遭了灾,但该给农民的土地租金还得按时兑现,做人得讲诚信。我向把土地租给我的农户承诺:减产不减租金。

我今年55岁,种了大半辈子地,当时看着地里的成片积水,心情别提多沉重了,但咱庄稼人不能认命,“只要地不荒,生活就有希望!”

农时不等人,顾不上想太多,我开始忙着复耕补种。随后,我跟北京新发地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做蔬菜批发的朋友签订了一份甘蓝收购合同。清理淤泥、重新整畦、补种菜苗……我和工人们一个棚一个棚打理,保留还有生长希望的姜苗,将烂根的生姜拔除,改种甘蓝。经过20多天忙活,目前已完成14座大棚复耕补种,共补种甘蓝30多亩1.3万多株。

从8月5日开始复耕补种到现在,我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每天天刚亮就和工人们一起下地干活,天擦黑才收工,虽然很疲惫,但心里很踏实。明年,我准备把生姜基地建到地势更合适的村,把这里改种韭菜,还用自家生产的有机肥。只要产品品质好,就能打开销售渠道,收益也有保障。(河北日报记者陈正整理)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