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移世易,当年共进退的造车新势力“蔚小理”,如今正渐行渐远,三足鼎立时代也随之一去不复返?

自去年第四季度起,快速拉开差距的交付量,便是有力的证明---理想一路高歌猛进,并迅速向特斯拉、比亚迪靠拢,而小鹏、蔚来却相继出现滑坡,颓势尽显。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伴随三家销售表现的分化加剧,彼此间的市值已相差悬殊。据富途统计,截至2023年8月29日收盘,理想汽车-W总市值达3173亿人民币,明显超越蔚来-SW(约1462亿人民币)和小鹏汽车-W(约1194亿人民币)之和,成为仅次于比亚迪的第二大中国车企。

随着蔚来二季报披露完毕,三家差距再度拉大的事实进一步得到确认。经过比对,不论是营收、毛利率、净利润还是现金储备等核心财务数据,理想均全面领先,且更难能可贵的是,都保持上升趋势。相比之下,蔚来和小鹏仍“面露难色”。

首先,由于交付量加速分化,导致三家营收已相距甚远。其中,理想增长势头迅猛,且趋势明确,二季度同比增长228.2%达286.5亿元,有望加快迈向全年千亿营收阵营。然而,主要受新老产品切换影响,蔚来二季度营收出现下滑。小鹏虽有所增长,但仍难掩疲态。

若论体量,蔚来与理想2022Q1-Q3(93.4亿元)阶段相似,小鹏则与理想2021Q1-Q2(50.4亿元)阶段相似。可见,在营收方面,理想已分别领先蔚来和小鹏6-9个月以及2年发展的水平。

再来看代表产品竞争力的毛利率,今年受价格战影响,车企毛利率下降基本是普遍可预期的情况。但理想毛利率不降反升,给了市场一些惊喜,23Q2环比提升了1.4个百分点至21.8%,仍然稳定在20%这条造车第一梯队的“分水岭”线上,且连续两个季度超越特斯拉。然而,蔚来和小鹏同期毛利率却都不出意外地有所下滑。

健康的毛利率足以说明,理想的成绩并不是靠降价换来的。那靠什么?其实李想在微博就已给出了答案:销量超预期增长、规模效应兑现、供应链协同管理,坚持定价初心、价格不受市场竞争波动、公司组织体系的高效运等综合因素的影响。

当然,理想精准的市场定位,也是不可回避的共识。

根据公开资料统计,到今年7月末,理想已连续4个月蝉联中国市场售价30+万元SUV销量冠军。在中国市场售价20+万元新能源销量榜单中,也远超传统豪华品牌及其他新势力品牌,排名仅次于比亚迪,跻身20+万元新能源第二。照此趋势发展,明年有望冲击中国豪车市场头把交椅。

得益于交付量迅猛提升带来的规模效应,加之精细化管理,理想在经营利润、净利润这些反映盈利能力的指标上,同样是水涨船高,23Q2净利润直接飙升至23.1亿元。相比而言,蔚来、小鹏尚未能走出亏损困境,23Q2还有扩大迹象。

由于良好的自我造血能力,理想的现金储备也是不断往上攀升,到23Q2末达737.7亿元,比蔚来(315亿元)和小鹏(337.4亿元)加起来还多。正所谓“手有余粮,心中不慌”,理想安全垫继续增厚的同时,也为未来持续投入和发展储备了更充足的弹药。

说到投入,研发是关键。理想由于良好的现金流及现金储备,一直保持着稳中有升的投入节奏;而或许是受到收入的影响,小鹏于23Q2的研发投入开始明显下降。蔚来虽然同期收入下滑,但研发投入端仍保持增长节奏。当然,由于蔚来和小鹏两家的营收基数较低,因此研发费率会显得相对较高。如果小鹏、蔚来未能真正地突破增长瓶颈、撬动营收规模,那么像这样在研发上大手笔的投入能否长期可持续存疑。

尽管上半年表现不尽如人意,但Q3指引却给了市场不少信心。从交付量和营收来看,小鹏大有重回21Q4巅峰期的意味,而蔚来更是有着一鼓作气冲上新台阶的架势。尽管如此,理想依然大幅领先,并且已经来到了季度销量10万以上这个新的分野。

尾声

从“蔚小理”格局迅速瓦解到“比特理”版图逐渐形成,其实正是国内新能源车全面市场化背景下,内部竞争加剧、洗牌加速、马太效应加剧的一个典型缩影。

有媒体统计,2018年,中国电动车制造商一度超过487家;但到了2023年,有数据显示,能正常经营的新能源车企仅剩下40多家。

5年时间,400多家车企消失。从前几年迅速涌入到现在想留在“牌桌”上都很难。

究竟谁能笑到最后?想必各位心中已有一些答案了吧。

推荐内容